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肠胃病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在肠胃病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HP) ,学术界才发现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微需氧性的细菌,其外表呈螺旋形、有鞭毛,同时含有高适应性的酶蛋白 ,这些特质使它能在胃腔复杂的环境中定植生存。幽门螺杆菌非常顽固,一旦受感染将终身受累 ,自愈率接近于零。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免疫性疾病 、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几率也将随之增高。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采用的是三联疗法,以及效果更好一些的四联疗法。但随着近年来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这种治疗方法效果大打折扣,根除治疗的失败率不断上升。同时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易造成患者胃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感,甚至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近年来微生态学的兴起和微生态疗法的应用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调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益生菌疗法 益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提高有利于健康的细菌数量和活性,有助于预防、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文凤教授曾利用乳杆菌、双歧杆菌等3种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进行了体外抑制实验 ,结果显示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益生菌是怎样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吧 “抑制”病毒:乳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可在人体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抑制物 ,抑制物的产生有利于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活菌数量, 影响幽门螺杆菌的代谢及毒素的产生。
抢占先机、提前占位: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存在位置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益生菌定植肠道后可与肠道上皮细胞结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粘附,还可以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阻碍病菌生长。
保持菌群平衡:益生菌可降解肠黏膜细胞上的毒素受体,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保护宿主免于发生肠道疾病。